互联网杀不死彭博:

因为它最了解华尔街

  1. 彭博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数据服务巨头。旗下产品彭博终端机贡献了80%的公司收入,媒体收入仅占4%。

  2. 彭博设计金融数据类产品的核心原则值得学习,即提供能够使用的最有价值信息,提升投资人决策效率。

  3.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诞生,它们会消减彭博的增长潜力,但还不足以“杀死”彭博——因为彭博依然是最了解华尔街的“那个产品”。

序“不差钱”的彭博

彭博,这家以媒体身份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国公司,在金融市场拥有更具商业价值的标签:全球最大的金融数据服务公司。

就在本月初,当阿里巴巴以12亿元入股投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时,有分析指出,双方将合力打造“中国版彭博”,业务目标在媒体之外,更集中在“数据服务”方向。

事实上,自彭博于1981年成立以来,其高利润的金融数据服务早已吸引了众多模仿和挑战者。但在金融数据资讯市场中,彭博如今依然以32%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排名第二的汤森路透市场份额为26%,其余公司的份额均超不过4%。

直到今天,彭博的明星产品“彭博终端机”,依然是华尔街金融精英们进行投资决策时最依赖的工具。为什么在互联网浪潮几乎改变一切的时代里,彭博与其所处的金融数据服务行业能够“独善其身”?互联网公司距离下一个“彭博”有多远距离?

企鹅智酷将在这篇分析文章中探寻答案。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帝国的核心——“彭博终端机”。

一神秘的彭博终端机:服务“没有信息就无法生存的人”

彭博终端机是承载彭博金融数据服务的核心产品。无论是在证券交易机构、商业和投资银行,甚至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中,彭博终端机都极为常见。其服务的客户包括金融业的分析师、交易员、投资经理等,他们通过该产品获得实时的金融市场交易数据、分析和各类行业资讯,以此判断下一步的投资和交易方向。

目前,彭博终端机拥有超过32.5万个专业金融客户和机构,并向他们收取大约2.1万美元的年订阅费用。在彭博公司接近9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彭博终端机贡献的收入占比超过80%,而媒体业务类收入的占比仅有4%。

从产品价格来看,彭博终端机的收费价格远高于行业对手,其定价政策也鲜少提供优惠方案。这种保证产品利润空间的原则来源于彭博创始人布隆伯格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彭博终端机服务的是“没有这些信息就无法生存的人”,这些聪明的投资者必须基于准确和快速的信息来做出投资抉择,有限的供给和巨大的需求最终形成的就是高价格。

没有彭博终端机会发生什么?就在今年4月,彭博终端机发生了鲜有的全球性网络故障。这场宕机事件引发欧洲交易量整体下滑。一位交易员形容,死机让他们像失明了一样,什么事都做不了,大家方寸大乱。“彭博死机,全球哀嚎”,这是媒体报道这场事件时采用的标题。彭博金融数据服务不可撼动的地位由此可见。

对此,很多人不免产生疑问,进入了免费信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为何不能用新一代的互联网方式来代替彭博终端机?毕竟仅从这个产品界面来看,其简陋程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90年代微软DOS系统。

然而,这场来自互联网的颠覆之战,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对手”。即便如高盛已牵头摩根大通等华尔街知名银行,希望用一款名为Babble的聊天工具来代替彭博终端机上的消息服务,此事进展了一年,表现依旧平平。

对于以追求实际投资收益的金融界人士而言,彭博终端机数据服务的快速、准确、可靠是他们所看重的品质。产品所提供的四个功能:数据、分析、新闻和通讯,完整连接在一起,满足了客户在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整体需求。这就导致任何一款新产品,无论是从数据的可用性、用户规模的建立,还是产品功能的完整性,都难以与彭博形成对抗。

回顾彭博金融数据服务建立初始所形成的产品设计原则,如今看来,甚至依旧值得那些想要做金融数据产品的公司来学习。

二产品设计原则

彭博金融数据服务一步步诞生的过程,在创始人布隆伯格的自传《我是布隆伯格》一书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对这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考虑阅读此书。

回顾彭博产品的诞生和迭代过程,可以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设计原则。也许正是这些原则让彭博成为了今天的彭博。

1.降低金融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门槛

彭博创立之初的业务方向就是做一家全面搜集证券数据的企业,让人们能够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在彭博创立之前,虽然也有机构通过内部系统搜集信息,但只有博士或数学家才能会用或者看懂。彭博希望通过提供计算机软件,让那些不是数学家的人也可以分析这些信息,普通人也能轻松操作。

2.面向实际的用户制造产品

既然产品是由销售员、交易员和分析师使用,产品本身就要按照他们的特点进行设计。由于当时大多数华尔街人都不懂通用的计算机语言,所以功能界面上的词汇都转化成销售员和交易员能够懂得和常用的词汇。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将键盘上的“Enter”键显示成“Go”,以模仿大富翁游戏中按“Go”键来赚钱的机制。

3.显示的数据是立刻能使用的有价值数据

对于交易员而言,在确定一笔投资时需要获得的有价值数据是,告诉他们如果投入后将获得怎样的收益。使客户能够对他们的证券投资组合进行“如果怎样”的情景分析,才能确定投资选择。但是,当时的传统数据服务并不能进行个人化地加工,一些债券的总收益无法根据收入、价格和币种进行变化。即便客户获得了行情信息,也还需要进行再次的计算。

彭博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升级,即便它显示的依旧是数字、曲线和图表,但这些数据是能够直接拿来用。买入和卖出的机会转瞬即逝,提升交易员的决策速度是金融数据服务的核心卖点。

4.给数据搜集加入分析的维度

彭博建立的金融数据库里有大量来自于第三方交易机构的数据。搜集第三方的数据本身是一个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如果不能对数据本身的价值进行理解,获得的数据价值就会缩减。

为此,彭博为数据搜集过程加入了分析元素,能对每一条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类整理。把数据存储在应该存储的地方,而不是方便存储的地方。

5.业务不断根据客户、资源和机会的变化而变化

金融数据产品的发展空间与金融环境息息相关,产品本身需要不断调整策略。“适合我们发展中的某一阶段的事情,未必同样适合另一个阶段。我们现在会做以前绝对不做的事情,而我们以前一些必不可少的业务,现在不再做了。”当客户、资源和机会发生变化时,彭博的服务也发生变化,甚至要以需要的速度变化。

这个原则保证了彭博没有变成一个迟钝的行业巨头,甚至在愈发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交易员和分析师对彭博的依赖更深。

三互联网会消减彭博的增长潜力,但还不足以杀死彭博

当一个公司成为行业第一,这意味着它掌控了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的权力。这一点,彭博受惠于其中,它所提供的金融数据分析系统为金融行业的买卖双方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决策工具。

但成为行业第一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风险:当面临新的创新机遇时,如果这个机遇会触动已有的利益根基,是否还有勇气自我革新?有媒体反映,彭博内部正在历经一场新旧利益之争,老一派管理者为了维护彭博终端机所形成的高额利润,不断抵制着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开放和分享型数据业务的建立。当彭博将精力消耗于内斗过程时,互联网金融数据平台则采用开放、共享和众包等模式,为投资人提供另一条决策通道。

已经有一大波基于网络的金融数据服务涌现。

金融预测网站Estimize,其采用众包模式预测上市公司在下一个季度的每股收益(EPS)和收入数据。在这个网站上,无论是机构分析师或独立研究员,都可以分享自己对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网站再根据每个用户的预测结构表现给予权重,从而获得每个股票的整体预测数据。网站称,在69.5%的预测情况下,其预测值要比华尔街人士更准确。

另一家公司Kensho,则希望将专业的金融投资信息交给大众用户,以此来撼动过去那些投资交易员利用垄断信息在短期市场中赚取大量利润的局面。使用这个产品时,用户只需要像在Google搜索答案一样来搜索金融市场问题,比如用户可以问,当苹果发布新iPad时,哪家苹果公司的供应商股价涨幅最大?和这种更智能且简易的产品服务相比,彭博的金融数据业务会显得太过“专业”。

相比于彭博创立的时代,互联网环境让创新的门槛和成本都在降低。目前这些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服务还显得极为垂直细分,对彭博、汤森路透这样的传统巨头利益的侵蚀并不明显。但他们更亲民,更开放,甚至更愿意快速做出改变——这让他们赢得了很多彭博核心用户群体之外的基层市场。

今天的彭博还是安全的,其金融数据服务没有遭遇来自互联网公司的致命挑战。但更多不需要最高级服务的金融客户,很可能会被互联网数据产品吸引走——这些人群本可能成为彭博未来的主顾。

但彭博并没有过度惊慌。它的信心也许来自于对金融数据的牢固掌控和金融交易产品的深刻洞察——甚至某种程度上,彭博已经成为它所服务的金融链条的一部分——从信任到依赖,彭博的信息服务能力与华尔街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之间交相辉映——它既是这场智力冒险的必备工具,甚至,还是这场智力冒险的催化剂。

这也是彭博金融数据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它比任何时代的任何产品,都更了解华尔街。

对于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来说,改变信息传播平台和模式并不难。但深刻的介入到华尔街的每个角落,并能分得清真话与谎言,则是另外的故事了。

彭博创始人布隆伯格曾总结,“那些能够发现市场需求并且能够比别人更快作出反应的企业,一定会成功。”

如今的彭博,显然已不是金融市场里那个跑得最快的成员。好在,它目前还领先别人很多——它还有时间改变,甚至,还有时间等着,看看再说。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